是的!动物也做梦,动物也有意识

   日期:2024-08-21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浏览:7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归基本(ID: fanpu2019)作者:顾凡吉

  我们通常认为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做梦的生物。但是专门从事动物研究的美国动物行为学家David M.Pe?a-Guzmán查阅了科学文献,并根据包括家猫、老鼠、斑胸草雀、斑马鱼和黑猩猩在内的各种动物的详细数据证明了动物会做梦。是的,许多动物在睡觉时会进行“现实模拟”。在他的新书《动物会做梦吗?》,他还将动物的做梦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和做梦的哲学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动物是有意识的生物的观点,并深入研究了由此引发的棘手问题。科学伦理问题。这本书不仅生动地解释了动物的梦,而且对它们的哲学和道德含义进行了引人入胜的解释。

  以下是本书的译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凡骥先生的书评。它不仅简要总结了本书作者提出的科学证据和方法,而且还分析了作者提出的动物会做梦的观点的哲学和道德含义。做了自己的评论。

  《动物会做梦吗:动物意识的秘密王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Written |顾凡骥

  动物会做梦吗?什么动物会做梦?黑猩猩?猴子吗?大象吗?狗吗?鸟?章鱼吗?蚯蚓吗?作为人类,我们知道当我们做梦时我们是有意识的。如果动物也会做梦,这是否意味着动物也有意识呢?如果动物是有意识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这就是新书《动物会做梦吗?》的主题。

  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自身和动物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但直到19世纪,人们一直都是内省和思辨的。上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兴起后,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上只能观察和研究行为,不能研究内在活动。他们甚至否认内在活动的存在,从而把对内在活动的研究排除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在外面。直到20世纪下半叶,由于神经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认知研究才重新回到科学议程上。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们再次开始谈论意识,但对动物梦和意识的研究却落后了。这是因为动物不会说话。如何知道动物是否会做梦似乎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直到2020年,第一篇关于动物梦的科学论文才发表。当然,没有必要提及有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书。

  动物行为学家David Pe?a-Guzman的新书《动物会做梦吗?》《——动物意识的秘密王国》[1]正是基于这一主题,一开始就从行为学、电生理学、功能解剖学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一致支持动物也会做梦的观点。然后作者将这一问题提升到哲学层面,给出合理的解释。他指出,动物通过做梦的能力也有意识。其次,由于动物做梦时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所以这种意识的来源一定是内源性的,梦中看到的不是对现实生活经历的再现,而是一种建构,表明这些动物也能想象,有自己不同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作者认为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大多数人对动物的轻蔑态度,重新思考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这样一个经验性的、比较全面的关于动物梦的各种问题的讨论,自然可以被视为这一问题的开创性工作。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它的主题,还因为它收集了大量有趣的实验材料,作者用生动而精彩的文字讲述了它,让人想要阅读它。

  这本书最有趣的部分是作者用许多事实有效地证明了动物也会做梦:

  美国生物学家大卫·谢尔饲养了一只名叫海蒂的章鱼,他观察到海蒂的奇怪行为:起初海蒂正在安静地休息,但突然海蒂的皮肤从雪白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黄色,而且还长出了橙色的斑点——这是它在醒着的时候看到螃蟹时通常会出现的现象——然后海蒂变成了深紫色。舍尔解释说:“通常章鱼在成功杀死猎物后离开海底时会这样做。”接下来,海蒂的皮肤变成了一系列浅灰色和黄色,但这次的颜色是交叉的,没有条理的。在许多条和尖角的顶部。“这是一种伪装,就像它刚刚抓住了一只螃蟹,准备坐下来,在没有人注意到的情况下享用它。”令人惊讶的是,海蒂的图案和颜色变化的顺序总是和它醒着抓螃蟹的时候一模一样,这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海蒂做了一个捕食的梦。

  2000年,生物学家Amish Dave和Daniel Magoliash记录了一群斑马草雀幼雏睡觉时大脑中“鸟鸣系统”的神经激活模式。他们发现,斑胸草雀的大脑在睡眠时在两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一种是持续但低水平的神经活动状态;另一种是有规律、周期性地自发的高水平神经活动状态。成水平簇状的头发然后,他们记录了鸟类在清醒时练习唱歌时大脑中相同区域的神经模式。研究发现,清醒时唱歌所引发的模式在结构上与睡眠时突然爆发的高水平神经活动的模式相同。这对夫妇是如此的般配,以致于他们发现两人的音符完全一致。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斑胸草雀不仅在醒着的时候练习大声唱歌,而且在睡觉的时候也会在不发出啁啾的情况下在心里重复唱歌。此外,这些雀在醒着的时候唱歌和在睡觉的时候默默唱歌的时间大致相同。与此同时,他们大脑的听觉区域也被激活了。这意味着,在深沉的寂静的睡眠中,睡觉的鸟似乎“听到”了自己的“无声的歌声”。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斑胸草雀可以在梦中唱歌。

  功能性神经解剖学证据当人们在做梦时,为什么他们不把梦中的动作表现出来呢?这是因为睡眠会产生生化变化,使睡眠者处于肌肉无力的状态,因此无法随意活动。这些变化“锁定”了睡眠者大脑深处的行为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快速眼动是程序中唯一逃脱这种抑制过程并在外部表达的运动成分。法国神经学家Michel Jouvet进行了一项实验,在一组猫身上切除了脑桥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研究表明,这种大脑结构的损伤会抑制肌肉无力,但不会抑制快速眼动睡眠。结果令人震惊。当患有脑桥损伤的猫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时,它们真的会“表演”自己的梦。它们站起来,喵喵叫,四处走动,梳理自己,探索周围的环境。他们表现出快乐、愤怒、恐惧、探索等。有些猫盯着空旷的地方,好像在跟踪猎物,准备猛扑过去,而另一些猫则在它们的围栏周围跑来跑去,用尽全力与它们想象中的敌人战斗,然而它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却睡着了!Jouvet说,他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比较每只猫的行为和典型的醒着的行为来推断出它们在做什么梦。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中的每一个证据只引用了书中众多例子中的一个。事实上,如果单独来看,任何一个证据都可能不令人信服,但综合起来看,这些发现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网络,支持动物也做梦的假设。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费曼说:“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知识是一系列不同程度确定性陈述的集合。其中一些是最不确定的;有些是接近确定的;但没有什么是绝对确定的。[2]有了以上所有的证据,这仍然是一个纯粹巧合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作者认为动物也做梦的假设是“几乎可以肯定的”。

  意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做梦是有意识的,由此推论,做梦的动物也是有意识的。

  关于什么是意识还没有达成共识。作者认为意识包括三个重要方面:主观意识、情感意识和元认知意识。为了解释做梦表明意识,作者首先强调做梦也有这三个方面,从而概括地说明做梦是意识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由于动物不会说话,作者通过对人类梦的研究,从主观意识和元认知意识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由此可以推断,既然动物会做梦,它们应该和人类一样对这些方面有同样的意识。当然,这毕竟是间接推理,其中包含了很多猜测,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只有在情感意识方面,作者使用了更多的动物研究结果,有直接的证据。

  主观意识有两个方面:

  1. 主观存在感,即感觉自己存在于自己世界的中心,并长期处于这个位置;

  2. 具身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感觉自己理所当然地拥有一个身体。

  关于梦与主观意识的关系,作者强调,只要你做梦,你就必须有一个自我来实现、维持和体验它。当我们做梦时,这个主观中心让我们感到我们“在那里”,梦中发生的事情正在我们身上发生。无论多么不稳定、不合逻辑或荒谬,每一个梦都是围绕着一个梦的自我而组织起来的,这个自我“在”梦中,并且梦者最终与之认同。只是为我自己。我们从不只是站在场边看我们的梦,我们就在梦里。

  我们在梦中感到高兴或悲伤,这意味着我们在做梦时也有情绪意识。戏剧性的情绪变化也常常是动物做梦背后的驱动力。英国神经科学家奥拉夫·道蒂和她的团队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两阶段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要求一组老鼠完成一项空间任务。诺贝尔奖得主奥基夫发现,海马体中不同位置细胞的激活与动物在熟悉环境中的不同位置相对应。因此,通过记录动物海马中位置细胞的激活序列模式,我们可以了解动物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周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知。他们比较了清醒和睡眠时海马的激活模式。

  在第一阶段,他们让老鼠适应一个t形迷宫,在这个迷宫中,通往两个较小的迷宫的通道被透明的屏障挡住了。老鼠可以在迷宫的主要路径上来回奔跑,看到两条分支的手臂,但无法真正探索它们。然后,实验人员通过在一只手臂上标记奖励(几粒米)并让另一只手臂空着来引入动机。这引起了老鼠的注意。他们跑到迷宫树枝的交汇处,渴望地盯着面前那堆美味的米饭。一旦熟悉了设置,就把老鼠从迷宫中移走,让它们小睡一会儿。当老鼠睡觉时,研究人员记录下每个海马体细胞活动的顺序,形成了老鼠经历的“神经地图”,反映了老鼠在梦中的“旅程”。olafsoughty和她的同事们假设,老鼠在心理上“预先探索”了迷宫的标记臂,并把它们的小爪子放在它们想要的物体上。

  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他们把老鼠放回到迷宫中,但这一次,阻挡大米臂入口的透明屏障和大米本身被移走了。在重新引入老鼠后,正如预测的那样,老鼠跑到t型迷宫的交界处,并立即转向先前诱饵手臂的方向,这表明它们记得哪只手臂上有美味的奖品,并期望在那里找到奖品。即使在意识到大米不见了之后,这些动物也比对照组的老鼠花了更长的时间来探索手臂。

  研究人员记录了当老鼠来回跑向先前拿着奖品的手臂时,海马体中的放电事件,发现老鼠亲自探索迷宫中这一特定部分的模式与他们在老鼠午睡时记录的模式相似。模式是一样的。当老鼠在看到但没有探索奖励臂后睡着时,以及当它们在小睡后探索手臂时,同样的海马体细胞以同样的顺序放电。这无疑证实了海马体在两个时刻做着同样的事情:一个是当老鼠看到奖品后入睡的时候,另一个是当它们失望地发现自己探索的地方不再有奖品的时候。换句话说,老鼠记住了真实环境的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在情感上引起了它们的兴趣,并积极地想象一个“未来的经历”,这将使它们的愿望成真。这种想象发生在他们睡觉的时候。

  此外,有很多证据表明,小时候受到严重创伤的动物,即使成年后,在睡眠中也经常表现出恐慌和不安。一些灵长类动物甚至用手语来表示它们正在做噩梦。这是梦中情感意识的有力证据。

  偶尔,我们会在梦中重新获得元认知能力,并在清醒的时刻意识到我们在做梦。做梦的人会经历一个“清醒梦”,在这个梦中,做梦的人将他们的内心焦点从他们内心状态的内容转移到他们的整个内心状态。换句话说,做梦的人不再关注梦中出现的东西,而是关注梦本身。

  在上面提到的Olafs Doughty和他的团队对老鼠进行的空间梦的实验中,当老鼠午睡时,他们必须想象到一个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看。要做到这一点,他们不能只是搜索过去的记忆并重放;他们必须使用许多旧经验的碎片来创造新的主观经验。老鼠被要求想象一个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从未遇到过的可能场景。老鼠没有回忆;他们推测,这是一种“提前思考(……)以应对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能力。

  动物的梦是动物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创造内心形象的能力的明确证据,表明动物具有想象力。

  作者从动物会做梦这一事实入手,论述了动物有意识和想象力,从而否定了以往流行的认为动物只是没有内心世界的野兽的观念。动物做梦这一事实表明,除了我们的世界之外,还有无数的其他世界——完全是“其他”的、非人类的世界。这也提出了关于动物作为道德主体的地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的伦理问题。

  一般认为,意识是具有道德地位的基础,但意识是多方面的。意识的哪些方面是道德地位的基础?哲学家布洛克将意识分为两类:“接近意识”和“现象意识”。通达意识是指一种表征性的内在状态,其内容可为更广泛的认知系统所获取。用于执行推理、决策和口头报告等功能;感知意识状态是没有功能的。它们与执行任何特定的认知操作没有实质性的关系。它们不会导致推论、随机行动或交流行为。此外,它们的内容是感性的,而不是具象的,这意味着它们有一种明确的感觉,但它们不代表外部世界的任何东西。我只能用比喻的方式向你们描述,或者让你们自己去尝试。但即使我的语言很好,我的比喻最终也会落空。因为,比如说,我对红酒的第一人称体验和我对它的描述之间总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正是它的味道,一种只有亲自体验才能真正体验到的味道。结果,形成了两个阵营。

  意识优先理论认为意识优先是道德价值的基础,而感性意识优先理论认为道德地位源于感性意识。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归结为对道德生活的两种不同观点:一种以认知、理性和语言为中心,另一种不太强调智力方法,而是优先考虑我们在道德生活中所做的事情。主观的,情感的,具体化的根源在世界上。

  作者认为,感性意识是道德地位的关键。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感性意识,才有可能赋值。它使生物有机体能够为原本毫无价值的宇宙带来价值。一个没有知觉意识的生物将不会有生动的世界经验,不会有此时此地的感觉,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换句话说,是好是坏)。即使这样的生物可以执行许多认知功能,它也永远不会有价值。没有感知锚定,就没有价值分配的基础,也就不会产生偏好、兴趣或欲望。这样的生物不会有偏好某样东西的动机。一个只有这些生物居住的宇宙将是一个没有能够赋予价值的主体的宇宙,因此,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宇宙。

  笔者认为,动物是否具有道德地位的依据是具有知觉意识而不是进入意识。虽然有其原因,但笔者认为,具有感性意识只是具有道德地位的必要条件,并不一定是充分条件。虽然作者在书中想象了只有意识而没有感知意识的生物,但在某些情况下,他只是用一个只有意识的自主机器人作为例子来说明意识与道德地位无关。但是作者怀疑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生物。因为机器人可以进行逻辑推理、运动和说话,所以说它有意识就更值得怀疑了。对于进入意识的生物,作者认为这些生物首先具有知觉意识。作者认为只有“进入意识”而没有“意识感知”的自主机器人不应该具有道德地位,这是他自己创造的稻草人,因为这样的机器人根本没有意识,自然也就没有道德地位。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是只有有知觉的动物才应该有道德地位,还是两者都有的动物也必须有道德地位。作者在书中没有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最后,作者认为,做梦的动物应该被视为道德共同体的一员。作为类似的生物,他们应该得到照顾、尊重和有尊严的对待。如果一个主体具有道德地位,那么我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它。在这方面,虽然作者同意作者的观点,即有意识的动物不应该被虐待,但也同意人类不是唯一会做梦、有意识、有道德地位的生物;然而,由于这个问题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围,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对作者所说的我们不应该把动物工业化,不应该为了科学研究而在动物身上进行创伤性实验,甚至不应该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动物的观点持怀疑态度。确实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意识问题后成为素食主义者,但我自己不想这样做。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争论不休的问题!

  简而言之,这是第一部系统地介绍动物梦及其意义的杰作。虽然读者(包括作者)可能不同意他的每一个论点,但无论如何,作者的观点都有其基础。即使他们不同意,他们也应该仔细考虑他的论点和论据。总的来说,整本书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它的论证既有趣又严谨。这本书可以说是第一部讨论动物梦的杰作,从科学开始,以哲学结束,以伦理结束。所有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都值得仔细阅读,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参考文献

  [2]米歇尔·费曼主编,王祖哲译(2020)《费曼语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广告声明:文章中包含的外部跳转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密码等)是为了传达更多信息,节省选择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 House的所有文章都包含此声明。

 
打赏
 
更多>同类文章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